初夏时节的六股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如同一条玉带缓缓绕过村庄,义无反顾向前方奔流。玉带湾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驻村三年多来,李雪峰用脚丈量玉带湾的每一寸土地,村头的六股河也是他闲时常来的地方。他是国家税务总局葫芦岛市税务局的一名税务人员,也是驻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杨树湾子乡玉带湾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认定,他要在这玉带湾村的土里扎下根。三年里,他亲历了小山村从贫穷落后到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带领扶贫工作队用心、用情、用策帮扶玉带湾村的百姓摘掉了“穷帽”。
图为李雪峰(右二)推行“一户一策”,为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
抓党建,激起一池春水
从头顶闪闪税徽,到拿起镰刀镐头,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乡村的黑土垄,驻村工作伊始,李雪峰经历了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巨变。“这是咱村来的‘第一书记’,就是和电视里马向阳一样的书记,是来帮咱村脱贫的,以后就是咱村里人了。”在村干部向村民热情地介绍自己时,看着村民们犹疑和期盼的目光,李雪峰深深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如此强烈,自己肩上的担子如此沉重。
玉带湾村,位于建昌县城东南35公里处,地处六股河东岸,西邻杨树湾子乡政府驻地1公里,全村403户,村民13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197人。每天,李雪峰都要挨户走访、调查摸底,一边因户因人制定脱贫计划和措施,一边思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切入点。
帮钱帮物,先要建个好支部。经过调研,李雪峰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认为,要想富要有人带,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不能丢,而党组织就是带领和指导党员们发挥先锋作用的重要堡垒。李雪峰说干就干,他先后组织村两委班子及部分党员到其他脱贫村“取经”。2019年,李雪峰制定外出流动党员学习管理实施方案,对流动党员进行梳理分类,采取集中学习、送教上门和远程帮学三种方式,确保外出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思想不滑坡”“组织不断线”。“李书记来了之后,每期的民主生活会和村民大会都开得热闹,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轮番上阵、你一句我一句,气氛特别热烈,脱贫工作的热情也特别高涨。”村里的会计赵更来说。紧接着,李雪峰协助村党支部先后制定了玉带湾村《村规民约》《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邻里矛盾不出组,小事纠纷不出村。2020年,李雪峰又争取到了25万元专项村部建设资金,并协调葫芦岛市税务局向村里捐赠了桌椅、办公电脑、打印机等,帮助村里建好、管好、用好村部。村民们反映,村里党员工作积极性高了,啥事不往后刹了,感觉党组织又生出了的活力。
抓产业,拓宽“致富路”
有了一支工作热情高涨的队伍,一个个致富的金点子开始落地生根。玉带湾村地块小而分散,原来主打作物是玉米,村民亩均收入仅五六百元。多年来,玉带湾村的村民们局限在自给自足的生活中,“不是不想富,是没出路。”原来,贫困是因为缺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支撑。
李雪峰带领扶贫队深入调研,认为只有深远布局产业发展,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开启驻村扶贫工作的新里程。
“让闲置的土地和人都动起来,让村民从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脱贫才有希望。”2018年,李雪峰根据玉带湾村的地理条件、土质土壤特性,确定了以玉荣种植果蔬合作社为项目平台,依法实行耕地流转,与贫困户签订“合作社+村委+贫困户”三方参与的产业帮扶协议和用工合同,让贫困人员感受到合作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李雪峰和他的队员们不知道走破了多少双鞋,一家一家普查、一项一项核准,科学的土地流转给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了稳定收入。同时,合作社也帮助部分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难。村民赵刚和外出打工受了伤,头部做了开颅手术后,身体落下了残疾,家里还欠下了数万元的外债,生活举步维艰。李雪峰得知他家情况后,主动安排赵刚和妻子到玉荣种植果蔬合作社的大棚工作。“老赵受伤后,整个家都快垮了。多亏了书记和帮扶队的人,在大棚务工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多的收入呢,这日子慢慢好起来了,让人有了奔头。”赵刚和妻子张春琴说。
同时,李雪峰还积极协调争取专项资金,修建了村级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不仅扶持了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还让村集体有了收入。2018年,玉带湾村终于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2019年,扶贫工作到了真正的攻坚时期。李雪峰确定了玉带湾村新的产业脱贫项目,并争取协调到了专项扶贫补助资金,建设了一个占地50余亩的村级扶贫果园,仅此一项就让村里13户3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如今,通过果蔬种植、苹果果园、光伏发电三大支柱产业,玉带湾村不仅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20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4万元,全村76户19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成效在全省第三方评估验收等各项考核工作中得到了上级的一致肯定,“三驾马车”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办实事,践行党员初心
从到玉带湾村的第一天起,给谭家屯及马驹沟村民安路灯,就成了李雪峰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谭家屯及马驹沟共有38户60口人,一直以来这两个村民组都摸黑行路。“俗话说,走灰不走白,见黑停下来。白天,村里哪有坑、哪有水,走走也就记住了、习惯了。”听着村民说起这样的走路“习惯”,李雪峰不甘心。为了解决村民行路难,让乡村亮起来,李雪峰先后两次打报告申请扶贫专项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争取到3万多的专项资金,为两个村民组安装了19盏路灯,路亮了,村民的心也亮了。
“组织上派我来驻村,我就要力争让村子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是李雪峰对组织的铿锵承诺。他深知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玉带湾村发展的瓶颈,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除掉这个“拦路虎”。三年多来,他不但解决了路灯问题,还先后申请争取协调拨付各类扶贫资金160多万元,帮助全村平整路基、硬化路面,架设铁板桥,修建漫水桥,大幅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如今,村里的灯亮了、路平了、桥通了,日子还愁不会好嘛!”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出门就感受到变化,脱贫致富信心更足了。
驻村扶贫既要改善民生,也要凝聚人心。在李雪峰心里,驻村工作队只有“进得去农家、搭得拢板凳、交得上朋友”,才能设身处地让老百姓相信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村里的群众也把李雪峰当作亲人,见了面就“老兄”“老弟”地叫着。在村民们看来,他不仅是国家政策的“万事通”“宣传员”,更是村民心中的“贴心书记”。
每次回忆起第一次到建档立卡户王忠臣家里,李雪峰都感慨不已。今年52岁的王忠臣,在乡里有份护林员的工作,常年和患唇腭裂多年的儿子一起生活,父子俩住的房子还是70年代建的,雨天漏雨,冬天漏风,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家里破破烂烂、无处下脚。2020年,在李雪峰多次与县、乡扶贫及住建部门的协调下,王忠臣父子的房子终于翻建了,同时解决旧房问题的还有张立峰一家。走进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房,两家人激动不已,拉着李雪峰的手谢了又谢。而李雪峰却说都是党的关怀,自己做的都是分内事,紧接着又自掏腰包1000元送到两户家里,帮助两家添置米面油等生活物品。
“精准扶贫就要切实到户到人,要的是雪中送炭。贫困户识别要精准,脱贫措施更要精准。”这是李雪峰在夜深人静时想得最多的事。他时常自问:“我来村里的初衷是什么?我为扶贫做了什么?”这样的省思与叩问,激励着他精心为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一户一策,努力解决他们“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档立卡贫困户殷国章的儿子和儿媳妇离婚多年,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唯一的小孙女和他们老两口一起生活,日子过的紧紧巴巴;建档立卡户赵帅身患重病,和妻子离异多年,与女儿一起生活,生活十分困难,李雪峰积极协调葫芦岛市局财务管理科党支部为这两户捐款捐物,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困难户牛振宝靠养羊为生,羊得了一场疫病,大部分死掉,造成了很大损失,妻子患病多年,女儿刚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成了问题,李雪峰积极协调社会公益组织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题。“贫困户的事儿就是党关心的事,咱既然选择了作扶贫干部,就无怨无悔,要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家事,我不但要帮,还要帮到底,咱是党员啊!”在李雪峰的倾情帮扶下,如今的玉带湾村已通过各项举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参合率100%,大病救助8人;今年以来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个孩子享受教育补助。村民都说:“李书记来后,我们对国家的政策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自己该享受什么政策、享受了什么政策,心里都有了谱,李书记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啊!”
一颗初心换一份坚守。自2019年以来,李雪峰先后获得“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建昌县委县政府授予的“全县驻乡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脱贫攻坚的这次“大考”中,李雪峰深耕基层,把脚踩进泥土,把汗抛向田野,把初心写到玉带湾村的土地上、写进玉带湾群众的心坎里,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责任和向党和人民认真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