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文博中心主任李声能——
【中国税务报】申遗,讲好中华五千年文明故事
发布时间:2024-03-11 09:31 来源:中国税务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文博中心主任李声能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已近3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他,1997年到沈阳工作后,将专业兴趣和职业选择结合在一起,从此与文博工作结下不解之缘。这些年,无论是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工作,还是到沈阳市文博中心任职,他始终耕耘在自己热爱的文博领域,积极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贡献着一份力量。

积极申遗助中国文化“出圈”

今年,李声能带上全国两会的一项建议,是争取国家支持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2023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确定辽宁牛河梁遗址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性遗址。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李声能说,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通过申遗,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

这些年来,李声能一直积极参与或推动当地的申遗工作。2001年,沈阳故宫、永陵、福陵和昭陵即“一宫三陵”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李声能参与了整个申遗过程。他主要负责申遗文本编撰、地方性法规起草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同时还协助国家文物局制定申遗项目修缮计划和环境治理计划。

2004年,辽宁“一宫三陵”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后,辽宁“一宫三陵”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旅游人数也与日俱增。

“申遗成功表明其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认可。这是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李声能说,申遗是一个多部门共同发力的过程,全社会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几乎每个参与申遗的人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抓住文化供给“牛鼻子”

2023年初,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工作了18年的李声能调任沈阳市文博中心副主任兼张学良旧居陈列馆馆长,当年底任该中心主任。沈阳市文博中心管理着新乐遗址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沈阳金融博物馆等在内的12个博物馆。

长期在博物馆工作,李声能很看重观众走进博物馆的获得感,他经常会问两个问题:观众走进博物馆,想要看的东西有没有?应当如何呈现?“今天的观众对文化遗产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走进来观赏,更多地还希望能够挖掘里面的文化内涵。”李声能说,所以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李声能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积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文化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对此,李声能提出建议,希望紧紧抓住文化供给这个“牛鼻子”,在文化系统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工作。尤其是公共文化场馆,能不能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直接关系到文化场馆的服务内容、能力和水平是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直接关系到文化场馆是否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李声能说,目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不少,要让这些博物馆实现均衡化发展,让文物“活”起来,就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比如,允许社会机构、民间资本参与到博物馆创新性工作中,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发展文创离不开政策支持

近些年,国潮当道,文创盛行。李声能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也在推动打造国潮文创产品方面做过不少尝试。2020年,沈阳故宫与上海豫园联合打造沈阳文化新IP,推出四大系列近200种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集实用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身,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到沈阳市文博中心任职后,李声能在深挖文化资源、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力度方面继续发力。2023年,沈阳市文博中心的文创收入达到1350万元,比2022年增长了40倍。文博中心所属的博物馆中,仅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就推出文创产品159种,在售商品达294种。

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是李声能非常乐见的事情。2023年,沈阳市文博中心以开门办文创为发展理念,主动引进社会化力量,合作企业由原来的21家增至32家。

李声能说,文化产业持续兴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税收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两年来,李声能也在通过学习和调研,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产业发展等涉及的税收政策,呼吁得到更多支持。他希望,通过税收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好地繁荣发展。

“产业发展需要税收支持,有好的政策助力,相信会有更多企业愿意加入到文创产业中来。”对此,李声能充满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