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210000001099719Y/2024-00620 | 主题分类: | 改革措施落实情况 |
发文机关: | 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税务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字号: | 发文时间: | 2024-07-12 |
本是万物之根,溪乃四海之源。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本溪市风光秀美,拥有山、水、林、泉、洞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辽东“绿色屏障”。这座小小山城在群山簇拥中,因地制宜发展出系列特色产业,本溪市税务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找人”“服务上门”等举措,为山城本溪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税动力。
空间时间双维活用 大山冒出“绿色银行”
本溪市桓仁县沙尖子镇北沟村位于桓仁县东部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和山林优势,是典型的山区村落,近年来通过活用林地空间与种植时间,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北沟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带领村民增产增收,村“两委”抓住北沟村山高林密的生态优势,活用空间进行“林间套种”,在红松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植山野菜,实现了“一地双收”。
“我们村有两个合作社,这又新注册了一个商贸公司,公司刚刚成立,对相关涉税业务和操作流程还不熟悉,说实话这心里真是有点打鼓,幸亏税务同志带来了‘开业第一课’,为我们进行了现场培训演示,还为我们制作了操作手册,里面既有图片又有办税操作流程,一看就懂,真是给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君说。
红松种植周期为3-5年,如何高效利用销售空档为村民带来更多收益?村“两委”决定走出三产融合路线,通过发展深加工技术,在非应季期间售卖速冻山野菜,利用木天蓼、落叶等废弃原材料制作猫宠玩具,同时开设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助农直播间扩大销路,“我们还正在深加工方面努力探索,后续将推出速食山野菜、桑葚冰饮等一系列产品,真正打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刘永君书记介绍到。如今的北沟村通过活用种植空间与时间,正朝着“春观百花夏采果,秋赏枫叶冬嬉雪”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借山而居傍水而生 大山育出“黑色黄金”
本溪市桓仁县木盂子镇菜俄堡村是本溪市市长帮扶村,现主要发展黑木耳和五味子药材两大产业。走进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菌棒映入眼帘,菌棒上空漂浮着一层白白的水雾,村民们正坐在“菌棒丛”中将一片片成熟的木耳摘下放进桶中。蔡俄堡村群山环绕,气候湿润,水质好且凉,自动化喷水设备搭配天然雾气,使得在这里培育出的木耳耳大肉厚、口感纯正且伴有清香气味。
“木耳和五味子成熟后会通过线下收购、线上直播两大渠道销售,去年我们收益达到了60多万元”,木盂子镇菜俄堡村书记万太璞说道,“我们发展木耳产业仅两年的时间,在建立桓仁方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后,因为经验不足,遇到不少涉税难题,幸好税务部门隔段时间就会通过电话或者实地走访问需,为我们讲解最新的税费优惠政策,一步步辅导我们办税流程,让我们的木耳顺利送到了百姓们的餐桌上。”
现在,蔡俄堡村的木耳、五味子已建立稳定销售渠道,村民们通过日常剪枝、收果等劳动也获得了增收来源,针对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则采用收益分红制托底,使得村里人人有收入、日日有盼头。
天然取暖智能控温 大山长出“美瞳之果”
辽宁是全国蓝莓产业化、规模化栽培较早的省份,同时也是蓝莓主产区与优势产区,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扎实的技术积累。本溪市桓仁县黑沟乡石虎子村在村“两委”引导下大力发展蓝莓产业,集中连片建设蓝莓基地,作为村里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蓝莓的种植不仅改变了村里的产业结构,也实现了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石虎子村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使得当地培养出的蓝莓花青素含量丰富,口感甜脆。在自然优势的加持下,村中还引进了先进设备,通过智能化控温保证蓝莓在冬天也能健康生长。
为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蓝莓种植需紧跟市场、不断更新优良品种。“因为蓝莓种植周期长、培育成本高,去年更换新品种时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税务部门在一次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了我们的困难,立刻为我们送来不少税费减免政策,让我们能及时更换新品种,去年我们收入达到了二百多万元呢!”说到这里,辽宁真莓好蓝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昌掩不住脸上的喜悦。
近年来,本溪市税务部门强化与农业农村部门的深入合作,为重点涉农企业配备“税小溪”税务助农团,通过线上远程帮办、线下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在精准落实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贴心服务,确保涉农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市场主体。
现在,石虎子村蓝莓产业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通过零售、批发以及实地采摘等多种方式销售,不仅受到当地人热捧,还远销到沈阳、大连、北京等多个城市,小小蓝莓长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未来,本溪市税务局也将继续坚持以税助农、以税兴农,积极挖掘税收数据效能,专项定制宣传辅导服务,交出税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推动山城本溪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